实事求是

不要在沟通A的时候说B

刚步入职场的人都经历过,在协作或汇报时,会被上司、同事指出问题,但各有不同的应对,我想说的是比较普遍、且感触较深的一种应对,即“转移话题”。

拿我举例。

产品设计没有标准答案,一定会被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,有没有考虑过 xx 意外问题。实话实说,时候就是没考虑清楚,以前我给不出答案的时候,就会强行说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,这就是沟通 A 的时候说 B。

后来我在和项目组成员沟通他们的方案时,发现他们也会经常对不清楚的问题,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。

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逃避、防御心理,根源是害怕犯错。别人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,如果无法解释这个问题,但又害怕回答不出来,就会不自觉的用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来回答。并且这种行为还很难被自己发现。

害怕什么?

总结来看,还是害怕出错后要承担的代价。很显然这是一种不好的应对方式,因为问题只是被推诿,但没有解决。

例如在完成一个产品设计后,通常要和团队成员进行评审。评审就是提出疑问或反对,如果害怕被说自己有问题,就会不断的转移话题,用狡辩来替代解答,也许评审可以混过去,但问题终究会被暴露出来。

持续保留这种不好的习惯,会带来非常不好的结果:

  1. 会习惯于狡辩,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越来越难触及深度
  2. 很难做任何涉及创造的事情,因为创造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
  3. 永远都做不到勇敢

我自己花了几年的时间才逐渐克服沟通“A”的时候说“B”的逃避心理。这得益于以下几种改变:

1、逼着自己直面问题,无论什么代价都要接受

在这个过程中,其实付出的代价没有想象中大。最多就是花费几倍的时间来重新设计,以及可能被其他人认为能力不足等;

但是这个调整过程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,因为产品最终收益,我能从错误中很快成长,其他人能提出的错误越来越少,甚至上司后来会认同这种认真,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优势。

2、和相同的人一起共事

以前我转移话题的时候,有两个上司的口头禅是,“我们一步步来,不要跳”,然后抓着一个问题狠狠的说。

正是有这样的人在,自己才能意识到问题,才能更快的改进。

3、用于犯错

如果有一件事需要去做,但可以遇到很多难题,我一定会选择去做。在我自己的经历中,没有什么学习比得上犯错带来的成长。这也算是我少有的勇敢中比较珍贵的一部分。

最后

在解决了沟通 A 的时候说 B 的问题后,我希望自己能建立一种真实的价值观,即{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能做到实事求是}。甚至我认为“事实求是”和“同理心” 一样,是想做出好产品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。

#